朋友来了广州,说一定要去吃一次最广州的早茶。
小编问了他两遍,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。
最广州的早茶…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最广州,但是按照老广州的模式带他去吃一次早茶还是ok的。
清晨七点。天已经大亮。
这时候,使用连环夺命追魂call把朋友call到醒。
“你是不是有……为什么打电话过来啊一大早的?”
“去喝早茶啊!”
“大哥现在才七点多啊?!”
“不是要喝最广州的早茶,再不起来就没位了!”
在广州,喝早茶就意味着要早早地起来,和众多爷爷奶奶们争抢茶位。年轻人一般都是九、十点才去吃,但这样就不算“最广州”了嘛
你说要去没有阿爷阿嫲的茶楼?
只有两个情况:一、不好吃;二、没开门。
睡得半清不醒的自己,把同样迷糊的朋友“连拖带拽”地带出家门,踏上喝早茶的路。
走过空荡街道,穿过不知名的小公园,到达离家不远的酒家。
这时候的酒家早就人声鼎沸。
点上一壶浓茶,来几笼点心,就可以和朋友们开始谈天说地直到闭市。
饮早茶是广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,相传源于同治时期华人买办的一时灵感。
一时灵感通过时间长河传承下来后,就成了文化习俗。不少流传下来的规矩,现在仍在沿用着。
广州老字号经营早茶的饭店等级有五级,堂楼居馆斋。其中堂最高,斋最低。按这样的排序,莲香楼等级就高于陶陶居。
广州目前叫酒家的老字号都是民国时期开的,可惜如今这些等级评定都弃用了。许多新开的茶楼就只冠上个“酒家”的名字,而不是堂楼居馆。
早茶,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要是谁敢说“来一笼虾饺一笼凤爪,不要茶”,可能会被店家赶出去。
喝的茶也不是平时饭店里随便泡的茶梗茶,普洱、铁观音、菊花、茉莉花、菊普等等才是常见茶色。
我们两个小年轻喝不惯浓厚的普洱,于是点了壶淡雅的茉莉花茶。
头壶茶不是用来喝的,而是用来洗茶叶的。人们认为烫洗茶叶能够洗去茶叶上的灰尘,并且把晒干的茶叶泡开、泡软,从而诱发茶香。
到现在,洗茶已经不是出于对品味茶叶的追求,而是成为广东人喝茶时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。
茶水也不是简单地倒掉,而是用来烫洗碗碟。和洗茶一样,也是一件喝茶时必须做的事。
要说原因?小编也不知道,从小家里人就是这么教的,到现在也成为习惯了。
我给朋友斟茶的同时告诉他,广东人会给替自己斟茶的人行叩茶礼,也就是两根手指在桌上叩叩以示谢意。
他问我为什么。
这来头可大了。
据传,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微服巡游江南时,来到一家茶楼,作为皇帝的乾隆一时高兴,竞给臣子纪晓岚斟起茶来。
这在封建时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,也是作为臣子莫大的恩典,在礼仪上纪晓岚应该是行三跪九拜,三呼万岁之大礼。
但他们是微服巡游,绝对不能暴露皇帝身份,但又不能失此大礼。
纪晓岚急中生智,屈起两指如屈膝状轻点桌面代表三跪,然后合上拳头轻叩桌面代表叩头九拜,这样既可不暴露皇帝的身份,又不失礼仪。
后来传到民间,因无须如此大礼,遂改为两个指头轻叩桌面,以示谢意,而且一直流传至今。
服务员记下了茶位,放下一张单子就转身去做其他事情了。
广州的茶点也是分等级的,什么中点大点超点顶点,同等级的茶点价格相同。现在更是发展出了美点特点等十几级,价格当然也是节节高了。
以前用的是普通的格子单。服务员会推辆装着茶点的小车到处走动。看到自己喜欢的,只需要拿起来,然后让服务员在单子上对应的栏里盖上章子就算计数。
或者可以拿着单子去厨房拿,一手递单一手接菜。
现在,很多茶楼都使用一次性的大菜单,就是菜品名后面有两个格子用来打钩的那种。
来喝茶,必点不可的就是虾饺和凤爪。
通过虾饺做得好不好,就可以判断一家茶楼的水平。
喝茶常讲究“一盅两件”,这本来是以前工人的标准:一盅粗茶,配上两件简单的主食。
后来发扬光大,文人墨客也喜欢点上一盅两件。这时候的一盅两件就要精致得多、美味得多。
现在只点一盅两件的,大概就只剩下老人家了。
茶壶空了,朋友正想吆喝服务员来添茶,我就把他拉住,把茶壶盖子斜斜架在壶口。
不一会,就有服务员拿走那茶壶了。
添茶不吆喝而改为掀盖子,这也是广府人流传下来的一道规矩。
吃饱喝足,这时候喊一声“埋单”,服务员就会拿走单子去前台印出清单。
看着清单“睇数”,数目对了,“俾钱”走人。
早茶吃完,收拾收拾肚子就可以准备下一场了。
"三茶两饭直落"
除特别注明外,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什么好吃原创或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://www.smhc517.com/10042.html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