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我家住在山边的小区。一到夏季,房外的墙壁总是攀附着肆无忌惮生长的爬山虎,烈日炎炎,斑驳的挂在墙上。小区门口前的大草坪,屹立着高矮不平的紫荆树,小区里的阿公阿婆,在树下纳了多久的凉,这树,也就遮了多久的阴。
老人家们在树下絮絮叨叨的聊天声,麻将碰撞的叫胡声,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的欢笑声,这风格特异的声音,总是因为一声明亮的吆喝,戛然而止。
“卖凉粉咯~”阿叔穿着松垮的白背心,脖子上搭着个汉巾,扛着两桶凉粉来了。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,望着他咽下了一股子的燥热,急不可待盼着他桶里那一夏的清凉。
这个记忆中,夏季专属的剪影,是那个年代贪凉的独家记忆。炎炎夏日,能吃上一口凉食,顿时满口凉意,有着说不出的清凉与舒适。但是相信大家都听说过,凉食虽爽,多食无益。
为什么呢?
中医有句话说,夏月伏阴在内,暖食尤宜。意思就是,夏天气温比较高,但人体内还是虚寒的,吃温热食物比较适宜。食用过多寒凉食物,脾胃虚寒。说人话就是会腹痛、腹泻,影响食物吸收。所以,夏天到了,面对各类凉食,我们还需尽量克制、适可而止。
正所谓“五彩缤纷齐争艳,千里有缘一线牵。”苏东坡题这首诗就是用来赞美凉粉,那么现在的广州,有哪些可以在盛夏,让你大快朵颐的透心凉呢?
快来跟着味食哥,走街串巷的饕餮纳凉!
等等,记得我上面说的吗?好吃,但是不要贪杯喔。
凉皮
和吃货亲故们相约越秀,打算从美食腹地开始探起。刚走几步,前面一大群人在一家店门口,熙熙攘攘推搡着。抬头一看店名,原来是秦人美食。大中午这么多吃北方菜的,说实话在广州不足为奇,至于为啥都杵在门口?凑过去一瞄,原来都在等待打包的凉皮儿。
本来就是饿着肚子来的,看到这些,哪有不来一碗的道理?吃货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,朋友们一拍即合,当即排起队来。当凉皮与我的舌头第一次碰撞时,立马就被它所征服。凉皮带着广州人能承受的酸辣,皮薄而糯,带点微甜,还有黄瓜豆皮做搭配,更加丰富了营养滋味。
• 秦人美食:淘金路98号1楼3号
龟苓膏
一碗凉皮下肚,顿觉干渴难耐,顿时异常怀念海天堂的龟苓膏,搭趟公交去杨箕,顺着人群走,来到了车站旁的龟苓膏店。这家的龟苓膏品种奇多,选了招牌经典龟苓膏和呼声颇高的枇杷膏。
龟苓膏鲜嫩清淡,涩中带甜,瞬间将口中残留的酸辣味一扫而光。枇杷膏的果香扑鼻,咬一口枇杷的清凉满溢心间。老板傲娇的说,他们的龟苓膏,全部都是真材实料,真正含有龟的成分,下火功效很强,所以回头客也不断。
• 海天堂:梅东路30号之13号(近106汽车总站)
冰板栗
走出海天堂,跟朋友沿着路边散步,突然就听到粒上皇在吆喝出了新产品---冰板栗。冬季有暖暖的热炒板栗,现在夏季也出了冰板栗这种神奇的存在。
炎热的街头,买袋冰板栗,放一颗含在口中,凉意瞬间涌上心头。细细咀嚼,比以往多了一丝清甜。粒上皇员工告诉我,这些板栗都来自河北省燕山山脉长城脚下,得天独厚的地质和气候条件,保障了板栗的软儒香甜。连吞几个,我确实没尝出一个腐味的,这恰恰也应证了冰栗的保鲜。
• 粒上皇:北京路步行街286号
凉糕
感觉要吃出工伤了,可是看到了串串,仍旧抵不住诱惑走了进去。点了一碗凉糕,为串串带走火热。老板说,这已经成为了店里的标配,食客们来店必点,有专门的特制工厂,用上好的稻米制作,绿色沙软无公害。
凉糕配上一勺标配红糖水,入口滑糯馨香。比果冻更为软糯的口感,稀里哗啦的涌入胃里,嘴上一抹,那股子馋劲无穷带感,在夏天的入夜里回甘。
• 爷们串串:天河中心体育西横街
凉拌面
吃着板栗零嘴,在街上瞎逛。途中,不经意间看到一家店,路边窗内整齐排列着大瓷碗,豆皮、木耳、花生、黄瓜、胡萝卜……
最让我垂涎的四川凉面,黄澄澄的面条上的铺着黄瓜丝和鸡肉丝儿,清爽的搭配,吃一口马上解除夏季的炎热。也可以自己选择窗内的凉菜混搭成凉拌面,师傅熟练的手法,仿佛忘记了街潮的汹涌。
黄瓜的解凉融合面条的香脆,不可磨灭的极致美味,让人抛开一切烦恼。
• 黄师傅:赤岗街道艺苑南路13大院
味食哥冒着发福的风险,吃完了这一圈,坐上回程的公交,又勾起了我对夏天贪凉的美好回忆。
在那学生时代,每天最雀跃的时刻,就是等着下课的铃声,冲去学校的小卖部,麻溜的吞一碗凉粉,和朋友一起,坐在台阶上,无忧无虑的谈天说地……
除特别注明外,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什么好吃原创或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://www.smhc517.com/7393.html
暂无评论